星期六, 9月 26, 2020

更新前文--大家都在賣選擇權,真的okay嗎? 2018年2月6日受到美股2月初連2個交易日崩跌1,840點拖累,台股2月6日也重挫542點,期貨市場早盤更爆發恐慌性殺盤,部分期貨投資人遭強制平倉慘賠,主因是全部期貨商在同一時間倒出客戶之斷頭停損單,並且全部以市價平倉,導致當天選擇權價格突然飆漲高達千倍。報載估計當天投資人可能損失超過40億元,違約金達13億元,創台灣史上最大期貨違約交割案件。 同一期間內,美國市場亦有數檔反向VIX指數ETF因此一事件而遭到立即清算、一時之間哀鴻遍野。觀諸美國股市發展的歷史,過去百年,美股大盤S&P500的平均波動度約為18%,2017年以來S&P500 VIX選擇權波動指數掉到僅剩約12%,最低曾一度降到9%。過去幾年,受到聯準會量化寬鬆政策之穩定市埸效應影響,美國股市穩步向上、波動下降,肇致街頭巷尾、老老少少都趨之若霧放空股指選擇權來賺保險費 (並非直接放空VIX期貨),並將VIX現貨結算價格一直壓在偏低的價位,也間接促使VIX期貨市場經常性處在著正價差(Contango) 的型態,這點讓想使用美股VIX波動度期貨來規避投資組合下跌風險的基金經理人吃足了苦頭,主要在於VIX每次轉倉付出高昂避險成本後,避險便顯得不切實際,還要冒著被老闆及通路指謫損害基金受益人權益的風險與壓力,經理人只期待能看準時機進行事件式短打出擊、儘速了結部位出場,而讓這些交易事後看起來反倒像是增益交易、而非避險交易。 另一方面,股市在長期低波動性的環境下,已經逐漸麻痺市場參與者風險意識,實際風險恐大於大多數人的想像,因為大多數交易者並不知道他們的交易策略與其他人的交易策略之相關程度。當各國貨幣政策收縮時,這些賣空選擇權策略的鉅量交易有可能引發下一次嚴重市場崩盤的風險。只不過由於近年來賣出選擇權收取權利金者除了短線投機客外,有許多是長期性持有大量股票部位的壽險及退休基金法人機構 (採取Sell Cover Call策略),渠等只需考量本身進行放空選擇權、收取權利金的交易在數量不太大的情況下,應該還不致傷到筋骨,故經常性參與放空選擇權活動增加收益,而且大盤每有風吹草動也會立即回補,整體市場在有些人作多、有些人作空的正常運作下,這類回補交易在平時也或多或少可對股市產生穩定市場的作用,蓋可解釋為何近年來美股市場的波動度能夠持續維持低檔的原因。不過,天下也沒有白吃的午餐,未來市場是有可能在某個時點出現較2018年2月更大的回檔,進而引發恐慌性崩盤,並造成所有的參與者同時要往同一方向擠出場而相互踐踏的情況。畢竟,要放空選擇權還是得要小心,尤其在景氣擴張循環的後期波動度隨時可能跳升,市場可能出現過去經驗中意想不到的事件,在收取權利金時更是需要小心審慎為之。 除了證券投資人熱衷參與的股票選擇權外,一般則常可見到民間企業財務主管以賣外匯選擇權收取權利金,藉此增加投資收益與財務績效。同樣地,每隔一陣子我們也都可看到上市公司操作外匯選擇權失利造成的慘賠事件,不論是TRF,DKO,或是其它相似型態商品,最後都悲劇收場,像是2020年9月監察院彈劾多位最高司法人員涉及當年BNP販售外匯選擇權引發的糾紛,亦是因企業虧損後不甘心,認為銀行詐賭而不願還錢,後續接著引發一連串的悲劇事件。因此,投資人,尤其是財務人員,在操作選擇權及結構商品時務須謹慎,儘量不要操作太複雜的商品,方便能夠貨比三家,財務操作透明度將會較高、也會比較穩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