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31, 2006

美國生產力未來十年可望持續成長

-取材自1.Tilton, Andrew. “The US Productivity Boom: Far From Finished.” Goldman Sachs Global Economics Papers, No.143, July 2006.https://portal.gs.com
2. Bernanke, S. Ben. “U.S. Productivity.” Speech Before Leadership South Carolina, Greenville, South Carolina, August 31, 2006http://www.federalreserve.gov/boarddocs/speeches/2006/20060831/default.htm

一、 邇來美國政府公佈修正後之第二季GDP及生產力數據顯示,美國生產力成長低於市場預期,換算為年率僅1.6%, 然而,Fed主席Bernanke近期則表示,自1995年以來,生產力經歷明顯的成長,平均每年約在2.5%~3%之間,儘管生產力的波動程度亦相對提高,Bernanke審慎樂觀地預測,未來美國長期生產力成長率將可維持約2.5%水準,並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Bernanke歸納此波勞動生產力的提昇,主要係因技術的進步、企業擴大對資訊設備及無形資本的投資、勞動之產出彈性增加、商品市場競爭性升高、管理技術層次提昇、資本市場深度及廣度充足等因素,此番談話除了淡化美國金融市場參與者對殖利率曲線反轉的憂心外,也提振了對未來經濟前景的信心。
二、 一般而言,影響經濟成長的因素,主要包含要素投入量與要素生產力兩部份,其中要素生產力成長(單位投入的產量)對經濟成長之影響力較大,以美國為例,假設經濟成長率為3.5%,則約1.0%為要素投入量增加,要素生產力成長率約2.5%。進一步而言,一般要提昇生產力的方法可藉由:1)改善勞工技術層次,提高勞工之教育年限及經驗累積,2)增加每人平均資本存量,運用更先進設備從事生產,以及3)提昇組織的資源配置效率、追求規模經濟、應用知識管理及促進資訊技術擴散等,其中尤以有關知識管理、技術進步及資訊科技應用之影響最為深遠,能促使生產函數向上移動、並使資本及勞動的產出彈性增大,以人力資本及實質資本的同時成長,克服邊際生產力遞減之生產函數性質侷限。
三、 此外,生產力的成長也與景氣循環間存在著顯著的變動關係,由於勞動成本佔加整體生產過程中附加價值比重之三分之二,當景氣衰退時,企業為維持生產效率,雖然會採減少非核心雇員方式,然而,核心員工部份就算閒著也不致於解雇,以備未來景氣復甦需要增產時可立即派上用場,因此,經濟衰退時,生產力通常略為下降;相對而言,當景氣由谷底翻揚時,通常先增加工時或延長工時,若仍無法增加產量,才考慮增聘員工,故此時,生產力傾向上揚;美國從二次大戰後之資料顯示,生產力的明顯提昇大多出現在景氣開始擴張後的第一年內,等到景氣擴張至高峯並開始反轉向下時,生產力便會出現成長趨緩的現象,高盛預估未來半年生產力成長可能落至2%以下,惟長期趨勢仍然向上。
四、 基於上述,如從勞動生產力的角度分析,除了將生產力成長分解為勞工素質的提昇、資本深化及總要素生產力改善等三項因素外,可進一步將資本深化及總要素生產力兩項,再細分為結構性趨勢主導及景氣循環帶動的生產力變動兩部份;譬如、資本深化可分為長期性生產設備升級擴充之結構性人均資本增加,以及受經濟景氣循環影響之週期性人均資本量變動;而總要素生產力則可區分為知識技術進步引起之生產力變動及受就業市場落後景氣循環造成之生產力變動;高盛分析指出,勞動生產力成長受到長期技術進步之趨勢影響較大,而中、短期景氣循環引起之生產力變動,衝擊層面較小;至於勞工技術層次的提升通常較為緩慢,也比較不受景氣循環影響;並推估,基於未來幾年資本深化指標之成長幅度已接近相對高檔,未來生產力成長大部份需仰賴總要素生產力的成長。
五、 該研究並指出,此次美國勞動生產力的提昇與以往有所不同,較早之前,勞動生產力的提昇是將資訊科技用於現有企業流程的效率提昇,而此次生產力的改善,則源自於企業對組織、生產及作業的流程重新設計、改造以適應現代化資訊科技之商業環境所需之企業流程。換言之,在1990年代,資本深化現象主要受到企業對資訊科技投資大幅增加的結果,係因資訊處理設備之效能快速提昇及價格大幅下跌所致,而且企業有意願且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資訊設備支出,並預估未來十年此一風潮將不致有明顯的轉變。此外,雖然資訊科技支出佔總資本支出的比重已達到較成熟的階段,仍可能隨著經濟規模與資本存量的擴張,逐步增加投資金額,高盛也預估資訊科技方面的創新與商業化進程,在未來十年仍可保持穩健成長。
六、 此外,過去十年,用以降低運輸及通訊成本的技術呈現顯著提昇,依過去經驗顯示,新的技術通常需經歷數十年時間方能普及化,並對生產力成長展現出明顯影響;也由於技術擴散的速度緩慢,創新過程與生產力提昇之時間存在落差現象,造成此波2000年科技泡沫破滅與生產力的成長遲緩,使人誤認資訊科技躍進對經濟成長之關係不明顯,實際上,資訊科技對生產效率的提昇,直到目前仍在逐漸發酵之中。高盛估計美國企業目前採用的資本設備效能,僅達當前技術效率前緣的六成左右,仍具相當大的擴展空間,可用以提昇生產技術層次及效率之潛力仍大。
七、 從另一角度觀察,生產力的成長也可視為企業為追求、改善競爭地位所做之努力而衍生之效益,勞動生產力與企業獲利及企業競爭力開始終存在著緊密關係,例如、美國零售業及電子製造業的企業競爭一向激烈,一些致力於提高生產力的公司如WalMart及Intel等,便具有較強的企業競爭力,並享有較高獲利。
八、 綜觀之,儘管受到戰後嬰兒潮退休所導致之勞動參與人口成長減緩,在最近Fed研究報告中調降了美國潛在產出成長率,然而,高盛預估2006~2010年之美國平均勞動生產力成長,勞工素質提昇部份之貢獻每年約可增加生產力0.2%,因資本深化所帶動之生產力成長約0.7~1.1%,而總要素生產力成長率約為1.1~1.5%,同期間,受景氣衰退循環之生產力下滑約0.2%,整體而言,預估未來5年美國生產力成長率平均每年約介於2.0~2.8%之間,與Fed所估計之2.5%相近。
九、 由於生產力與經濟發展及生活水準息息相關,廣受市場重視,如果短期內在勞動參與人口、每週工時與資本存量等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勞動生產力成長率約與經濟成長率相當,企業獲利成長及長期股價表現亦與勞動生產力成長亦步亦趨。此外,生產力成長亦與均衡失業率及Fed政策密切相關,從1970年至1990年間,平均生產力成長率1.5%,而該期間平均失業率5.5%,而最近十年生產力成長率平均在2%以上,失業率平均低於5%,Fed仍不致於擔心引發通膨而採取緊縮政策。
十、 除此之外,較快的生產力成長也伴隨著賦稅收入的成長,並可增強貿易競爭力,以及支撐較大的經常帳逆差,美國國會預算局估計,若未來10年生產力年成長率每增加0.5%,累計10年之預算赤字將可減少1.3兆美元。另一方面,如果企業毛利及通膨不變,生產力成長率約略等同於實質工資成長率,假設生產力成長率3%,通膨維持於2%附近,則名目工資則可上漲 5%而不致引發通貨膨脹壓力。
十一、 至於生產力成長與實質利率間的關係,也一向受到市場關注,部份人士主張長期均衡實質利率約與長期生產力成長率相當,然而,短期均衡實質利率則應為長期均衡實質利率扣減利率期限結構溢酬,若再加上通膨、利息所得稅及交易費用後,即為短期均衡名目利率;如以美國為例,假設長期生產力成長率2.5%,減掉利率期限結構溢酬(50~100bps),短期均衡實質利率應介於1.5%~2%間,另外加上各國央行普遍可接受之通膨目標約2%,並考量利息所得稅等費用成本,合理之短期中性名目利率估計約在 4%附近,恰與泰勒法則之回應函數中所隱含之均衡政策利率4%的假設相符,從而在政策操作上,主張可與泰勒法則相結合,惟目前此項看法仍有待進一步探索與研究。
十二、 展望未來,雖大部份的機構預測多認為未來生產力之成長大約在2.5%附近,但由於生產力不易預測,此一預測值仍存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申言之,影響未來生產力的因素,像是技術進步可能遭遇瓶頸,高漲的能源價格及地緣政治風險、以及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與保護主義的抬頭等,皆可能造成勞動市場的磨擦與無效率的現象,最後,Fed對於物價上漲的控制也可能引發過度緊縮而肇致經濟硬著陸及生產力成長下滑的風險,而未來生產力成長之實際演進路徑,預料仍將是金融市場參與者持續關注的焦點。

沒有留言: